随便翻看微博、QQ、微信,总能看到诸多的心灵感悟,有的还配上唯美的图画,可谓是用心良苦。自己也常常被语言平实、富含哲理的的文章感动,甚至有些唏嘘,觉得能从最简单的小事中提炼出与众不同的观点的作者都是感情丰富、阅历丰富的人。比照一下,一向自诩善于以小见大的我瞬间败下阵来。
老公病重期间,公公拿来一本《心灵鸡汤大全》,一是想让老公打发时间,不累时翻一翻;二是希望老公在阅读中汲取力量,增强与病魔抗争的决心。忙完所有的事情后,我常常把这本书抱在怀里,读上一两篇。每一篇文章都短小精悍,先讲述一个小故事,然后用几句话归纳出具有启迪性的道理。
上网搜了一下,才明确“心灵鸡汤”的真正涵义。心灵鸡汤,就是“充满知识、智慧和感情的话语”,柔软、温暖,充满正能量。可以怡情,作阅读快餐;亦可移情,挫折、抑郁时,疗效直逼“打鸡血”。这也是“心灵鸡汤”风靡不衰的原因。大众化口味,励志化包装,快餐式文本,无需动脑就可大快朵颐。当前快节奏的生活和无处不在的压力,偶尔也需要这种激励味十足的“语言艺术治疗”。
2014年4月网络刮起一阵“反心灵鸡汤”旋风,各类段子引发网友追捧,相关话题更是成为热门话题,上万名网友参与讨论。“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如果是石头,到哪里都不会发光的”、“假如今天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哭泣,因为明天生活还会继续欺骗你。”网络刮起的这股“反心灵鸡汤”旋风,常常借助于名人效应。这些名人的人名常常被信手拈来,再冠之以“某某人语”的励志或情感语录走红一时。央视名嘴白岩松层在自己的新书发布会上明确表示:“我以前觉得叫白岩松的人在全国可能很少,这些年我觉得叫白岩松的人一定非常多”。
人们认为:人不只胃肠有饥渴感,心灵也要给养,于是就有了“心灵鸡汤”。“吃”多了,难免会花开两朵,要么腻歪,想换口味;要么痴迷,至死不渝。“反心灵鸡汤”没有“心灵鸡汤”的温暖,但某种程度上有着与“心灵鸡汤”相同的功效,味道是辛辣一些,却一样提供慰藉心灵的能量。众口难调时,多一些选择,未尝不是好事。不管什么“鸡汤”,可口、怡情就好,大可不必太把它当回事放在心上。
在快餐化、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许多人往往寄望于从三言两语的段子中获得心灵的慰藉和解脱。于是,各式各样的语录体应运而生。有人将之归入“心灵鸡汤”之列,美其名曰励志语录,于是,“鸡汤”的水准被大大拉低,成了一碗被注了水的鸡汤。这些不求论证,不求缜密思维、只求最直接地改变读者对于世界的看法的所谓鸡汤,只能一时刺激人的感官,一次转发、一次阅读,眼前一亮过后,过目即忘。
在物化的现代,社会人需要激励,需要能够真正给予人们力量和鼓舞的“心灵鸡汤”,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鸡汤”贵在滋补和治愈,并不能起死回生,石头到哪儿也不会发光,金子无论何时都会金光闪闪,哪怕一时被灰尘蒙蔽,只要自己坚持,总有被发现的一天。
你怪“鸡汤”的疗效差,是你太天真,还是“鸡汤”太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