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偶然在电视上观看了一个“全国十杰法官”的庭审实况,感触很深。
这是一起扯不断,理还乱的“农村父子诉讼案”。一对年近耄耋之年的老夫妻,状告自己的亲生儿子,还有儿媳。老夫妻育有八子一女,被告行八,与父母同住。双方之争,起因于一次锁门。一天,父亲正在自己的屋内睡觉,起来发现大门被儿媳从里面反锁上,一气之下,将大门从内锁牢,儿媳回来无法进入,便用梯子翻墙进入,后来二人从争执到对骂。儿子回来后,将父亲的玻璃砸碎,树砍倒,还扬言烧毁父母的房屋。再后来,双方将战火烧到了法庭。
主审此案的是一个年轻的女法官,三十多岁,质朴而干练,是一名法庭的庭长。她操着一口略带方音的“普通话”,既有法官的严谨,又不高高在上,与当事人有平等的沟通,又稳稳地把握着庭审的方向;既不失时机地进行着“寓教于审”,又巧妙地避免当事人产生误解;既严格遵守庭审规则,又通俗易懂,使很难沟通的当事人尽量地表情达意。
我不想对这对父子亲情的缺失发表见解,只是对年轻的法官同行充满了钦佩。
她主持庭审时,抽蚕剥丝,使纷乱如麻的诉讼条分缕晰。你也可能觉得这么一起简单的家庭纠纷案,至于上升到如此的高度吗?如果你做过民事法官,如果你经历过这样的庭审现场,你就会深有感触。原告父母一方,年龄大,又没什么文化,不知道怎么诉讼,当法官问他有什么请求时,他只是知道要求儿子赔财物损失,多少不知道,要求给养老钱,偿还借自己的钱,给自己以前看病的费用。最终在她入情入理的解释引导下,原告终于理清了自己的思路,提出了请求的具体事项和数额。
她有着极强的掌控庭审局势的能力。这对父子积怨很深,虽说血浓于水,但长期的家庭矛盾,使一对父子形同仇敌。法庭上父子言词激烈,让局外人看来,这是一对很难沟通,爱钻牛角尖,又脾气暴躁的父子。如果审判员掌握不好,很可能形成双方互相指责,言语伤害,甚至与审判人员有对立情绪。她的言词一直是那么平和,有时还象与亲友唠家常似的,不以被告相称,以亲切的语调不称其姓,而是直呼其名。给人感觉她与原、被告之间是邻居、朋友、亲戚,有时,利用辩论阶段,让双方互相争论一翻,又以巧妙的话语使双方归于平静,从不使用强制性的语言去制止。当事人答非所问,或者说一些与案件无关的问题,是审理民事案件常常遇到的。此案中,被告常常偏离案件,说一些生活琐事,都被她平和地引入正题。
她审案时,庭审的教育调解功能润物无声。她总是能在不经意间为双方的调和做铺垫。为了突出双方的特殊关系,在法庭调查阶段,特别强调“你们是父子,我们都是外人,出了这个门,你们还是一家人。”为了让被告提高敬老养老意识,在辩论阶段,她对被告说:“你也是有子女的人,现在你养育一个孩子就这样不易,当年你父母将你们九个女子抚养成人,他们得多不容易。”她不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避免被动接受者产生抵触情绪,又合情合理,情法交触,丝丝入扣。
她的敬业精神尤为可贵。由于第二天还要参加会议,当天晚上,她来不及吃晚饭,便来到原告家里,给这对父子继续做调解工作。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即原告与其四子同住,被告与其四哥互换房屋,被告赔偿给付原各种费用2,500.00元。之后,这位女法官又替他们拟写了换房合同。
一场家庭战争就这样被平息了。女法官的形象,在我心目中也越来越高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