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脚步总是在不经意间,踱量出惊人的距离。从初中二年级到今天,我已跨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三十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我也由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让人羡慕的法官。
当时,高考制度刚刚恢复不久,我所就读的富裕县第一中学,便走在了其它中学的前列,率先办起了重点班。我当时有幸被选在此班,并因此顺利地考入县实验中学。
那时的实验中学,百姓都称之为重点校,是全县的最高学府。刚刚筹建,80级只有两个班60多人,我们81级4个班120多人,仅有三、五栋砖瓦结构的平房。与县城的其它街道一样,通往实验中学的街道非常难走,晴天地面高低不平,灰尘翻飞,被戏称是“扬灰路”,雨天污泥四溅,又变成“水泥路”。仅有的一栋宿舍,是为了使乡下的学生有一个栖身之所,其拥挤程度,令人难以置信。几十人一间,几个大大的通铺,一个学生紧挨一个学生,这总是容易使人想起沙丁鱼罐头。当时,食堂主打主食品是“大碴粥”,我们这些县城学生,家中也不富裕,但与住宿生相比,各种条件还是好了许多。
我们那届,是高中二年毕业。高二便进入了高考前紧张备战状态。当时的实验中学的校长是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儒雅先生。高考前夕,在操场上,向同学们训话:“回家告诉家长,要加强营养,要有好的环境,休息好。”我没有将校长的话带给妈妈,因为,我知道她也很难,一个月只有几十元的工资,既要赡养年迈的外婆,又要抚养尚未成年的四个子女,父亲又不在了。当时,细粮还要供应,一个月也就那么几斤。但是挂面头儿却是以粗粮的份额供应的,所以,能吃上挂面头儿,就很知足了。就别说鸡蛋和牛奶了。高考前的一年里,不知是营养问题还是身体问题,虽然与其他同学一样学习,但总是难以入眠。一到夜里,一会儿不是听到母亲的鼾声,就是听到矮小的砖土结构平房外面的狗吠声,展转反侧,难以成眠。午休时间倒是很长,但家里又没有单独的房间,仍然是无法静下来,不能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第二天,面对繁重的学习、考试又头痛欲裂,无法集中精力。就这样煎熬着,度过高中时期,最后,在升学率极低的年代,考上了并不理想的大学,虽心有不甘,但也总算结束了这段痛苦的经历。
在大学里,上第一堂写作课的,是一位上海老师,他让我们写出最能感动自己的事情。我搜肠刮肚,满脑子都是流水账,就是写不出想象中的文章,临了胡编乱凑了一篇,才算交了差。到了大学,自己才知道,除了课本,自己的知识面是那样狭窄,竟没有阅读过一本课外刊物和书籍,面对图书馆中的“书海”,竟无从下手,更不要说其它娱乐。
除了耳熟能详的几首革命歌曲外,第一次从录音机中听到了香港歌星张第现场问答式的演唱,从未想过自己也来过把“歌星儿”瘾;第一次,从录音机中倾听到自己有些陌生的声音,因为,在自己的意识中,只能从收音机中听到他人的声音;第一次在家里,从电视中看电影,再也不用在漆黑的夜晚,挤在人群里,半夜散场后,困倦难耐,不愿挪动脚步。
走上教师工作岗位五年后,正值人事制度改革,我便借助“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制度,考入县直机关。七年后,又籍此考入了梦寐以求的我县法院,成为一名法官。
90年代中期的我县法院,尚未实行“大立案,精审判”,送达要由主审法官和书记员来完成,汽车也就那么二、三辆,摩托车数量也极少。法官们或者是步行,或者是骑自行车,走街串巷,寻找当事人,送达诉讼文书。一面要小心恶犬的突然袭击,一面又要防止被告人的有意躲避。偶尔坐一回摩托车,我们这些三十多岁的女法官还真有些害怕。如果能顺利地找到案件的当事人还好,有的多次寻找就是不见踪影,有的虽然找到,但又拒不签收法律文书,还要找当地的街道工作人员做见证人,留置送达。往往是一路汗水,一路风尘,还要受些意想不到的委屈。但所有的这一切不快,都会被完成一个又一个案件后的喜悦涤荡殆尽。
现在,女儿已经上高中二年级了,不但住上宽敞的三居室楼房,有了自己的专有房间,饮食上既要讲求营养,还要科学搭配。精神食粮也蛮丰富的,不仅在浩如烟海的书刊中,随意挑选各种书刊,还可以上网查资料、聊天、听歌、唱歌。现在的实验中学更是今非昔比,一座座高楼已拔地而起,住宿条件也正在向大学看齐,在校的学生也多得的数以千计。不仅通往实验中学的道路早已修成真正的“水泥路”,就连其它巷道也一样不染一丝灰尘。
小城被林立的楼房装扮,被鲜花绿树镶嵌点缀。花园式的小区并不显见,各种健身器材俯拾即是。许多不敢想,也想不到的生活方式也悄然兴起。在歌舞厅秀一把“歌星儿”“舞星儿”再也不是时尚人士的专利,平常百姓也时常光临。人们的精神面貌与三十年前有了天壤之别。一到晚上,休闲广场上便人潮涌动,秧歌队、舞蹈队,队队精彩,队员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健身的、打球的、散步的、赏景的,络绎不绝。文明程度也大大提高了,临街的花草树木、基本设施、休闲娱乐场所,被人为破坏的已很难遇见。街道上的私家汽车数不胜数,个人店铺比比皆是。
法院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也有了大的改观。气派的办公大楼巍然矗立,绿树环绕,草坪青青,百花儿争奇斗艳,仅办案车辆已有十几辆。审判方式也进行了改革,实行“立、审、执”分离,法官再也不用亲自送达诉讼文书,而是在立案庭成立了送达组,送达方式也增加了邮寄送达,还配备专车,送达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法院设立了通勤车,接送法官上下班,还开办了职工食堂。
自己也由一名对法律一无所知的“门外汉”,成长为一名有一定法学理论功底和办案经验的法官,不仅多次获得多项荣誉,还在国家、省级、市级等多家报刊多次发表探讨性的调研文章、司法宣传文章和散文。
回想自己走过的三十年人生里程,可以说没有哪一步不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而前行的。没有高考制度的恢复,我就不能考上大学,就不能成为人民教师;没有人事制度的改革,我就不可能进入县直机关,更不可能圆了法官梦;没有改革开放的各项经济政策的出台,就不可能有如此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
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能停止,人生的脚步更不能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