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法槌清脆的敲击声,震撼着的心灵,威严了法庭,审判大厅静得让人压抑。庭长宣布了开庭,一起未成年抢劫案件在此审理和判决。
作为人民陪审员的我,第一次参加刑事案件的开庭审理。面对被告,心里忐忑的五味陈杂,眼前五名被告拘谨地站在审判席上,他们赢弱单薄的身体,一张张稚嫩的脸……
当检察机关对被告人宣读起诉状的那一刻,我认真端详了几个稚嫩的娃娃脸,他们还都是半大的孩子呀,大一点的才16岁,其中两个仅仅15虚岁,个头都差不多,1米6、7吧,毫无生机的脸庞掩盖不住他们花季的帅气。如果他们在舞台上,多么像当年“小虎队”的小帅哥啊。被告的他们紧张的表情和嗫嗫嚅嚅的样子,禁不住让我联想到和他们年龄相仿的外孙。外孙考试没考好,无地自容的无奈表情与眼前的他们是多么的相象。同样的花季少年,却是不同的命运,等待被告人是法律的无情,二至七年监狱生活在伴随他们的青春……七年后他们应该是大学毕业的年龄吧,可是现实是冷酷的,他们和犯罪嫌疑人联系在一起了。为什么?我很心痛!说心里话很同情这些孩子,因为他们是孩子,校园课堂本应该属于他们,而不是监狱。
这些孩子犯罪的动机让人难以置信,辩护人说“他们为了满足一个面包,一袋方便面的欲望……每次作案获得的赃款仅是几十块钱……他们中间有的还是在校的学生……”几个小被告在法庭上泪流满面“不懂法,不知道……”,宣泄着忏悔。面对这样的犯罪事实和简单的犯罪动机,我的心仿佛被法槌敲击着,不理解他们为什么在尚未成年的学生时期竟然偏离了人生轨迹,滑到“抢劫案件”的泥潭。如果他们的父母知道孩子会有今天,他们对成长中的孩子会进行怎样启迪家教和榜样影响?如果他们的父母是个沉迷于麻将桌、酒桌的家长,问题不仅糟糕,身为父母的他们岂不应该追悔莫及。对孩子关爱关心的时间被这些不负责任的父母“无度”地侵占了。不仅要问:你的孩子每天去上学了吗?你的孩子经常接触的人你了解过吗?你的孩子夜不归宿你刨根问底了吗?当你的孩子第一次说谎,你是什么态度?发现孩子很晚回来带了酒味,你问过了吗?……知道吗,你在疯狂地打麻将,在酒桌上神吃海喝的时候,你的孩子在实施犯罪!
让我们更加痛心的是校园各类“事件”和一起起未成年犯罪的不断出现,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堪忧。2015年《教育蓝皮书》指出“我国未成年犯罪呈低龄化趋势……”据公诉人透露未成年犯罪案件,近年来,有增无减,今年我县已经是第三起了,比历年增多……面对这样的现实,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切和思考。孩子的畸形发展,除了家庭和自身情况外,也折射出我们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的短板。教师队伍中的个性素质令人质疑,不单是教学素质,还有责任素质和良心道德素质的缺陷。如果一个教师为了私利把精力放在学生校外“补习”疯狂收敛钱财,老师的德在丧失的时候,他还有责任对自己的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吗?当一个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学生的分数而忽视品德法制教育,加上“不良”父母给予孩子的“不良”家庭环境,孩子走向另一面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试想,如果把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防线放在家庭或学校,哪一方做到了,做好了,都会有效地遏制其犯罪苗头的滋生。实际上,家庭的作用是根本的直接的,是基础的基础。为人父母或隔辈老人,他们的一言一行,身体力行的影响至关重要。“生活像面镜子,你哭他就哭,你笑他就笑”,这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谁都懂得“子不孝,父之过”的道理,可是我们做到了哪些?孩子在我们身上学到了什么?如果冷静反思一下,我们的家长们都能做的很好。老师的教育,责任重于泰山,当你的班级学生无故辍学,是什么原因?如果出现了青少年犯罪,班主任还有资格职称晋级吗?还有资格获得奖金吗?一个学校经常出现青少年犯罪,你这个校长还有资格继续任职吗?还有,国家的普法教育是否在学校实实在在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典型案例教育,而不是走过场的那种形式主义的呆板说教……
我希望看到,对未成年犯罪案件有针对性地进行公开审理,必要时可以通过电视和媒体进行现场直播(不泄露个人隐私),让家长、学校、老师、学生进行一次深刻的人生观教育和思想洗礼,反面的教育也许是更有效的教育。
法槌又一次敲击,法庭休庭……在离开法庭的那一刻,我仿佛回到了“氧吧”间,急切的吸氧释然,那久久不能平静的心绪和思考纠结着我,眼前晃动的依然是那张张帅气稚嫩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