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话完毕,请手语老师翻译。”近日,在富裕法院调解室进行了一场特殊案件的沟通,现场没有唇枪舌剑的辩论,只有法官的声音和一名手语老师的手语展示。原来,该案的原告是聋哑人,为了精准审理,法官为他请来了手语翻译。
被告向原告借了11000元,约定今年3月2日还款。到期后被告仍未还钱,原告起诉到富裕法院,但被告人不在富裕当地,也没有准确的联系方式,无法开庭审理。主审法官吕涛按照原告提供的送达地址实地走访,从被告爷爷处了解到,被告从小与父亲和爷爷一同生活,今年年初去苏州打工,后来又去了云南,到云南后就失去了联系。被告父亲曾去云南寻找,也没有找到被告的踪迹,随即在当地公安部门报案,单至今没有被告的任何讯息。
吕法官给被告爷爷查看原告提交的欠条和被告手持身份证照片,被告爷爷认同系其孙子的笔迹及本人。也当即表示如果找到孩子,跟孩子确认确为本人所欠,会让他父亲把钱还上。
吕法官考虑到被告仅出门打工四月余,如果按照下落不明进行公告,无论从原告合法权益层面还是从被告诉讼权利层面均不能得到妥善的处理。吕涛法官希望原告能够先将案件撤回去,等找到被告后再进行处理。但原告试聋哑人,又不识字。富裕法院没有懂手语的工作人员,没有办法将案件的具体情况向原告详细说明。
为此,吕法官联系了特教学校的手语老师付启辉,将付老师接到法院,让付老师在中间翻译,让原告了解案件的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再次询问原告是否能够找到被告的具体下落。原告也通过付老师向法官陈述了现在自身的情况。经过吕法官的努力与付老师的配合,原告同意先撤诉,等找到被告后再进行处理。
吕法官表示,如果被告回来了,他可以继续帮助原告与被告协调,尽快将纠纷解决。这样不仅能够使原被告之间的矛盾激化,更能节约司法资源,将司法审判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问题相结合,从实质上解决老百姓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