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无言,春秋有痕。如今,我们看到的法院是庄严辉煌的现代化审判大楼、设备齐全的法庭、“高大上”的各类信息化设施……而在那个物质条件匮乏、交通不便的年代,老一代法院人却是扛着沉甸甸的材料和行囊,走遍乡野,将公平正义播撒四方。他们的办案路上又会经历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从老法官的讲述中,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
讲述人:苏永杰
不知不觉已经在法院工作了36年了,从一个毛头小子做到成为满脸皱纹的“老人”。担任过书记员、审判员、基层法庭庭长、研究室主任、政工科科长和民庭庭长,现任法院副院长,四级高级法官。回首在法院工作的36年,一幕幕犹如回放电影,令人难忘。
以前工作的场所是1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全都依靠手工办案,徒步送达法律文书、骑自行车办案、手写庭审记录...... 交通也极其困难,我们下乡办案都是走路。如果到最偏远的村庄,有时走一天还到不了。
从2000年开始,法院紧跟时代的步伐,审判工作配备了电脑等先进的办公设备,办公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尽管大部分工作还是要靠手工完成,但是开庭传票、通知书、判决书等材料已经可以依靠电脑来完成,这为审判人员减轻了很多的工作压力。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飞跃发展,和智慧法院的全面深入推进,法院也迎来了全新的变化,一批批高学历、年轻化的大学毕业生为法院注入新活力,新技术的强有力支撑不断提升案件的审判效率。
时代在不断的更新变化着,但是我的初心却始终没有变,“司法为民”的理念永远扎根在心中。在任依安镇法庭庭长期间,审理400余案件无一发回重审、更审、改判,无一上访、信访发生,该法庭连续多年被市中院评为先进集体、先进法庭标兵。在太东乡30余户农民因土地纠纷即将引发大面积上访案件的处理中,我和工作人员多次做双方当事人疏导工作,先后提出几种解决纠纷预案,经过30天的努力,终于避免了重大集体进京上访事件的发生。
几十年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一名人民法官。忠诚履行党章所赋予的义务和宪法法律所赋予的职责,努力工作、用心思考,兢兢业业办好每一个案件,这是我最自豪和骄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