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最近热映的电视剧《底线》,我感触颇深。
作为一名刑事审判庭的工作人员,我深知在刑事审判工作中,必须要做到公平公正,不能将个人感情放于法律之上。但是,在工作中,很多时候会出现将自身感情带入工作中而不自知的情况,这是非常危险的,容易影响审判的公平性,进而影响到司法权威。
在《底线》中,雷星宇案的审理过程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审判长在判决书未下时,就在内心对被告进行了审判,进而接下来的所有行动,她都是在为证明自己的判决没有错误而行动,与雷星宇的几次谈话也认为,自己是在帮雷星宇“减轻处罚”,而不是判断雷星宇是否犯罪,审判法官有这种思维会直接影响审判结果,甚至于不敢相信不符合自身内心审判结果的证据,这种情况是非常可怕的。近的,会直接影响涉及案件的判决结果;远的,会导致群众对司法系统的信任度降低。这让我不禁反思,在处理案件过程中是否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是否盲目相信当事人及相关人员的陈述;是否先入为主的给被告人的行为进行了定性;是否坚持了司法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当今社会,司法的公开程度很高,很多大案要案,群众知道的信息量和速度甚至要超越司法系统,在此基础上,法官在审判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注定被大众所关注,做出的判决也将直接影响舆论走向,正如《底线》剧中方远所说,我们不能让舆论进行审判,但我们需要舆论进行监督。监督我们,监督执法者是否保证了公平,监督每一个判决的公正。刑事审判尤其如此,每一个刑事判决都有可能直接决定当事人的一生,正因如此,刑事审判结果的落实才需要多重审核,也正因为如此,负责刑事审判的法官每个人对自己的案件判决都极其严苛,判决书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都要做到完美,不能也不允许自己出现任何失误。
作为当代的执法者,我很高兴能在这个时期出现《底线》这样一部讲述执法者的电视剧,通过这种方法,让群众了解执法者,理解执法者在工作中的困难,愿意与执法者进行交流,提升司法公信度,消除执法者与群众之间可能出现的隔阂,这对中国新时代法治建设有着重要作用。